• 句 其一三

    洪刍 〔宋代〕

    庐山排闼参差见,湓水萦城屈曲来。

  • 读白司马江州诗

    吕南公 〔宋代〕

    四年司马滞江边,几杖茅堂自说闲。

    倘使金銮不迁谪,知君未暇爱庐山。

  • 送建昌冯明府

    王贞白 〔唐代〕

    尝闻陶彭泽,解印归匡庐。

    今见冯海昏,辞官还隐居。

    贤人五百年,间生信非虚。

    清风激贪冒,白云同卷舒。

    家山列画屏,绿水环庭除。

    秋清对吟尊,羲皇人不如。

    祇今建昌民,方话大冯君。

    何必遗爱碑,政声人尽闻。

  • 南康值雨

    杨时 〔宋代〕

    平沙涨雪清江𣸣,水花照日红生鳞。

    轩然五老出城表,雕玉万仞窥长身。

    云巾星弁覆华顶,飞泉漱瀑垂天绅。

    平生未识庐山面,碧𪩘横云望中见。

    江头一夜雨衔天,奔浪号风作悲健。

    朝来淤泥没牛马,咫尺坐论千里远。

    芒鞋拄杖挂尘屋,神马尻轮欻飞转。

    卧龙庵前碧眼翁,日饮山渌餐溪松。

    神融气合八荒外,此心烱烱宜先通。

    未须勒移却俗驾,会应一洗尘寰空。

    寄言归侍壶丘子,他日来游当御风。

  • 题东林寺四首(之一)

    贯休贯休 〔唐代〕

    闲行闲坐思攀缘,多是东林古寺前。

    小瀑便高三百尺,短松多是一千年。

    卢楞伽画苔漫(同书卷二引「浸」)尽,殷仲堪碑雨滴穿。

    今欲更崇莲社去,不知谁是古诸贤。

    (见《古石庵丛书》本《庐山记》卷四。

    )。

  • 念奴娇・天然皓质

    吴潜 〔元代〕

    天然皓质,想当年此种,来从太素。

    一点红尘都不染,罗列蟾宫玉女。

    色压薝林,香欺兰畹,肯向闻筝浦。

    灵龟千岁,有时游漾其处。

    应念社结庐山,翻嗤靖节,底事攒眉苦。

    纽叶为盘花当盏,有酒何妨频注。

    太液波边,昆明池上,岂必沾金雨。

    从教同辈,为他皦皦凝伫。

  • 寄李白

    任华 〔唐代〕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

    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

    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余爱此两句: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斯言亦好在。

    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

    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

    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睡觉歘然起攘臂。

    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

    君已江东访元丹,邂逅不得见君面。

    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

    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

    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

    权臣妬盛名,群犬多吠声。

    有勅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

    且向东山为外臣,诸侯交迓驰朱轮。

    白璧一双买交者,黄金百镒相知人。

    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

    绿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

    养高兼养闲,可望不可攀。

    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

    人传访道沧海上,丁令王乔每往还。

    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

    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

    傥能报我一片言,但访任华有人识。

  • 诗一首

    蔡襄蔡襄 〔宋代〕

    万叠青山拔空起,一道长江清澈底。

    隔岸苍茫不见人,人家多在晴云里。

    匡庐五老蓬莱山,沧洲白鹭烟波间。

    随风客棹任来去,落日樵歌自往还。

    绝涧孤亭倚烟树,仿佛天台石桥路。

    欲访群仙跨鹤游,宁乘五马专城去。

    雨过棠阴满路蹊,春深草色连庭砌。

    穷簷蔀屋有惸独,待尔重临慰客饥。

  • 诗二首 其二

    陈舜俞 〔宋代〕

    自古匡庐是胜游,谪臣何敢计淹留。

    城中未有看山处,客馆僧坊谩举头。

  • 瀑布

    江为 〔唐代〕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却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录自《吉石盦丛书》本宋陈舜俞《庐山记》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