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文
5567 / 5629页 - 类型
- 作者
- 朝代
- 形式
-
改高陵人颂刘仁师诗(题拟)
噫泾水之逶迤,溉我公兮及我私。
水无心兮人多僻,锢上游兮干我泽。
时逢理兮官得材,墨绶繠兮刘君来。
能爱人兮恤其隐,心既公兮言既尽。
县申府兮府闻天,积愤刷兮沈疴痊。
划新渠兮百亩流,行龙蛇兮止膏油。
遵水式兮复田制,无荒区兮有良岁。
嗟刘君兮去翺翔,遗我福兮牵我肠。
纪成功兮镌美石,求信词兮昭懿绩。
(见《刘宾客集》卷二《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1〗碑云:「先是高陵人蒙被惠风而惜于舍去,发于胸怀,播为声诗。
今采其旨而变其词,志于石。
」)。
-
答盐官齐安国师见招 一
摧残枯木倚寒(《祖堂集》作「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祖堂集》作「见」)之犹不顾(《比事》作「采」),郢人何事(《祖堂集》作「那更」,《传灯录》、《五灯会元》作「那得」)苦追(《比事》作「搜」)寻。
(见《古今禅藻集》卷七。
《祖堂集》卷八作曹和尚引古人偈,《景德传灯录》卷七、《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均作偈,《莆阳比事》卷七引《禅林宝传》载唐末闽僧躭章称引此偈,今取以对校。
)(按:《全唐诗》卷八二三收此诗于躭章名下,误。
躭章系引此偈辞钟传召,非自作。
《莆阳比事》云躭章即曹山本寂,可与《祖堂集》相参。
)。
-
三个不归颂
(按:《全唐诗续补遗》据《鉴诫录》卷十《高僧谕》条,录伏牛上人《三伤颂》三首,拟传云「王蜀时高僧」。
今检《宋高僧传》卷十一《唐洛京伏牛山自在传》云:「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于代。
」后接述王蜀干德间人引此歌事。
《三伤歌》即《三伤颂》,可知三诗皆元和间自在作,王蜀时另无伏牛上人其人。
)。
-
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
劫(疑「却」)返扶桑路,还乘旧叶船。
上潮看浸日,翻浪欲陷(日本甲本注:「陷,应作滔。
」)天。
求宿宁逾日(日本甲本注:「日,疑月。
」),云行讵隔年?
远将干竺法,归去化生缘。
(同前)。
-
大还丹口诀
岷山宝室九仙居,日月萦回洞底虚。
为有真人常镇此,玉留盘结气长舒。
曾游海峤昆丘客,远控龙骈亦探赜。
炼得精华九转成,中有白银相韫积。
月中玉兔坎中阳,外柔形容内有刚。
二象雄雌同一体,还如金向水中藏。
金水相合是魂魄,三才变异诚难测。
倐然龙虎两交幷,化得龙儿在杳冥。
状似凝酥黄芽雪,亦如玄圃玉华结。
本非世上起机心,元是真人留秘诀。
留秘诀,不参差,晃山石室有丹砂。
至道之人依此法,飞取青龙作一家。
季魂周天成气质,重与水银相固密。
似子还婚小女儿,苏张下说情难失。
相传此物是黄芽,重重金鼎贮金华,制成雄黄偃药砂。
六一缄封须秘密,莫教神室有纤瑕。
火候初从一阳起,乾坤两卦成终始。
文经武纬启灵机,一法先王传秘旨。
蟾蜍天上尽还生,丹鼎开时见道情。
每度恢奇别起象,璘㻞红紫状难名。
却取金合雄作匮,世光流尽赤龙飞。
烧金学道岷山子,亲得真人受玄旨。
玄旨唯论汞与铅,修得黄芽身不死。
炼丹炼志兼炼神,不营名利显清芬。
逃名远去尘埃外,栖托空闲契上真。
莫学人寰嚣薄士,役役终身爱名利。
虽然有意慕椿年,未免将身在朝市。
(后蜀无名氏著《大还丹照鉴》)。
-
寓汨罗芭蕉寺
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
幽人一派泉石心,倚溪著此数椽屋。
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
山间金龙啸欲飞,涧底银蟾清可掬。
敲磬愁惊晓鹭眠,停经坐看昏鸦浴。
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
清净耳聆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
客来坐此亦忘归,溪南溪北千竿竹。
(同治《平江县志》卷五四。
此首为陶敏先生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