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韵公弱寄胡强仲

    释德洪 〔宋代〕

    念昔谪海南,路尘吹瘴风。

    未即弃沟壑,尚在拴索中。

    亲朋半天下,万里不一逢。

    髯胡岂有罪,乃肯与我同。

    情亲等昆弟,使令惟西东。

    时为解我语,道大自不容。

    邵阳雨中别,涕泪落无从。

    我伴有形影,渠归无仆僮。

    三年锻百巧,遂成瘖与聋。

    今日复何日,岳寺闻楼钟。

    聚观迎万指,登睫排千峰。

    黄泉天复见,白骨肉已重。

    髯虽未对面,音问已喜通。

    夫子佐岣嵝,有道如葛洪。

    笔力扛九鼎,奇语出遽匆。

    长篇春争丽,送我归新丰。

    且约老南岳,幅巾追瘦筇。

    拊手辄大笑,此计随虚空。

    山林当付我,君事侯与公。

    麒麟未易系,健鹘那可笼。

  • 偈三首 其二

    释自贤 〔宋代〕

    一身高隠惟南岳,自笑孤云未是闲。

    松下水边端坐者,也应随倒说居山。

  • 送张衡山

    陈师道陈师道 〔宋代〕

    昔别青衿子,今为白发翁。

    此行何日见,多难向来同。

    官事酣歌里,湖山秀句中。

    风尘莫回首,留眼送归鸿。

  • 送廖八下第归衡山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曾作关中客,尝窥百二疆。

    自言秦陇水,能断楚人肠。

    失意倦京国,羁愁成鬓霜。

    何如伴征鴈,日日向衡阳。

  • 谶 二十二

    菩提达摩 〔唐代〕

    鸟来上高堂欲兴(《天圣广灯录》作「惊」),白云入地色还青。

    天上金龙日月明,东阳海水清不清。

    首捧朱(《天圣广灯录》作「珠」)轮重复轻,虽无心眼转惺惺(《天圣广灯录》作「醒醒」)。

    不见(《天圣广灯录》作「具」)耳目善观听,身体元无空有形。

    不说姓字但验(《天圣广灯录》作「签」)名,意寻书卷错开(《天圣广灯录》作「看」)经。

    口谈(《天圣广灯录》作「说」)恩幸心无情,或去或来身不停。

    (以上七首见《卍续藏经》本《祖庭事苑》卷八,原注:「未见注八首。

    」「路上忽逢深处水」一首已见《祖堂集》。

    《天圣广灯录》卷六收二十三首,缺「初首不称名」一首,各首均无注)(按:以上诸谶,云为菩提达磨所作,显为依托。

    其作者,应为南宗禅僧,较大的可能为南岳怀让、马祖道一一系的禅僧。

    诸谶中所述事,以石头希迁、马祖道一为最迟,因知作者应为德宗以后人。

    《祖堂集》成书于南唐间,诸谶伪托之下限,疑不迟于唐末。

    )。

  • 沈警遇仙张女郎庙诗(题拟) 又题

    不详 〔唐代〕

    陇上云车不复居,湘川斑竹泪沾余。

    谁念衡山烟雾里,空看鴈足不传书。

  • 云居寺(题拟)

    廖凝 〔唐代〕

    远水微茫转,前山次第卑。

    (见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

  •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杜甫杜甫 〔唐代〕

    旄头彗紫微,无复俎豆事。

    金甲相排荡,青衿一顦顇。

    呜呼已十年,儒服弊于地。

    征夫不遑息,学者沦素志。

    我行洞庭野,歘得文翁肆。

    侁侁胄子行,若舞风雩至。

    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

    是以资雅才,涣然立新意。

    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

    因见县尹心,根源旧宫閟。

    讲堂非曩搆,大屋加涂墍。

    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

    何必三千徒,始压戎马气。

    林木在庭户,密干叠苍翠。

    有井朱夏时,辘轳冻阶戺。

    耳闻读书声,杀伐灾髣髴。

    故国延归望,衰颜减愁思。

    南纪改波澜,西河共风味。

    采诗倦跋涉,载笔尚可记。

    高歌激宇宙,凡百慎失坠。

  • 赠沛禅师

    皇甫曾 〔唐代〕

    南岳满湘沅,吾师经利涉。

    身归沃洲老,名与支公接。

    净教传荆吴,道缘止渔猎。

    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

    室中人寂寞,门外山重叠。

    天台积幽梦,早晚当负笈。

  • 南岳道中 其二

    汪元量 〔元代〕

    夜来大醉别衡阳,今日长吟下楚湘。

    翠藻青苹鱼市井,白苹红蓼雁家乡。

    江云起处蒙蒙湿,山雨来时陈陈凉。

    欹枕不禁肝肺热,汪然流涕惜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