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文
5505 / 5629页 - 类型
- 作者
- 朝代
- 形式
-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二十章明菩提微妙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齐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寂灭,真实觉中无觉和。
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
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
正使飘流遍三界,于其心中实不移。
无去无来亦无住,善达无住亦无亏。
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
却寻缘心无所得,无缘心中缘复弥。
若欲速去无上道,无知三毒性能资。
三毒生于三解脱,七识还生七觉支。
倒心去来无有实,去来无急亦无迟。
觉诸烦恼观前境,但自惩心而却推。
心本无根何有本,六尘五欲不能拘。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希奇。
昔日殷勤勇精进,不知精进背无为。
-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六章明心性无染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征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余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
凤凰台兽相和歌(题拟) 八
寒灯未灭夜愁添,轻帐低垂薄似烟。
忘却闺中病无寐,空教魂梦到君边。
(又和。
见元林坤《诚斋杂记》卷下,元伊世珍《琅环记》卷上引《诚斋杂记》。
)(〖1〗《诚斋杂记》云:「唐大历中,有人独行到凤凰台,望见一男子与一妇人相和而歌,声澈云际。
」「歌罢,其人迫而视之,乃二兽焉,一类猪而体特高,蔚有文彩,一类龙而小,遍体纯黄色。
其人惊而走。
行者问之因语其故,共往观之,寂然无所见,惟竹书一束在地。
」)。
-
日华月华君赠郑冠卿诗(题拟) 二
名利教疏便可疏,俗情时态莫踟蹰。
人寰律历千回换,僊洞光阴数息余。
应(《仙迹记作「顷」》)信令威曾化鹤,亦(《仙迹记》作「今」)知庄叟美(《仙迹记》作「羡」)游鱼。
不缘过去行方便,那得今来(《仙迹记》、《碧虚铭》作「朝」)会碧虚。
(见《灯下闲谈》卷下《代名纳税》。
又见桂林市文管局编《桂林石刻》录桂林七星洞磨崖宋尹穑绍兴五年撰《仙迹记》、《粤西金石略》卷九录范成大《碧虚铭》录「不缘」二句。
《全唐诗》卷八六二仅收「不缘」二句,似即出《碧虚铭》。
)(按:《灯下闲谈》一书,旧题宋江洵著,实误。
据拙考应为五代间人著,作者姓名已佚,约生于唐末,而书成则在后唐天成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