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二首 一

    杜甫杜甫 〔唐代〕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五

    高适高适 〔唐代〕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山河相暎带,深浅未可测。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 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

    李嘉祐 〔唐代〕

    吴门别后蹈沧州,帝里相逢俱白头。

    自叹马卿常带病,还嗟李广未封侯。

    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前著豹裘。

    想到滑台桑叶落,黄河东注荻花秋。

  • 杂曲歌辞 生别离

    白居易白居易 〔唐代〕

    食蘗不易食梅难,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载鸣残月没,征马重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积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 登鴈荡明王峰诗

    吴畦 〔唐代〕

    明王嶻嶪与天齐,势压诸峰不可梯。

    霁雨孤钟云外渡,叫霜群鴈月中栖。

    仰观碧落星辰近,俯视红尘世界低。

    七尺灵光双彩展,石门金鼎谩留题。

    (见同治丙寅刊齐召南修《温州府志》卷二十八)(〖1〗同治《温州府志》卷二十《名臣》录《万历志》云:「吴畦,字正祥,家安国之卢村。

    登进士第。

    干符中,为河南节度使,督修黄河有功。

    黄巢乱,奉勅破走之。

    中和二年召入朝,同平章事。

    文德元年,拜谏议大夫,进太子太保,封光禄大夫,勋柱国。

    论事忤上意,贬润州刺史。

    会钱镠为镇海节度使,不安其职,遂引退,家居而卒。

    」出将入相如此,而史家阙如,甚为可疑,今不取。

    张靖龙云:「见周喟《南雁荡山志》卷七《诗外编》引明人郑思恭《崇祯南雁荡山志》,又见《乾隆平阳县志》卷二。

    明王峰在白云山〖属南雁荡山〗。

    」)。

  •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 二

    罗隐罗隐 〔唐代〕

    征东幕府十三州,敢望非才忝上游。

    官秩已叨吴品职,姓名兼显鲁春秋。

    盐车顾后声方重,火井窥来焰始浮。

    一句黄河千载事,麦城王粲谩登楼。

  • 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 二

    武元衡 〔唐代〕

    容卫晓徘徊,严城阊阖开。

    乌号龙驭远,遏密凤声哀。

    昆浪黄河注,崦嵫白日颓。

    恭闻天子孝,不忍望铜台。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九

    高适高适 〔唐代〕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舃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 烂柯山(题拟)

    杨明 〔唐代〕

    [洞天春远日]行迟,[几点残星(残)]僊子棋。

    [樵斧]烂柯人换世,[碧]桃花影未曾移。

    (见光绪卅二年郑永禧纂《烂柯山志》卷十一《历朝金石考》录《唐杨明残诗碑》。

    碑仅存十六字,缺字系郑氏据《府志》补。

    )(〖1〗碑后附款识,上半已缺,残文云:「讳明,字文举,号潜醉,文章高古,诗为耑门〖中缺〗柯山,而先生之诗,遂刻山中,以俟赏者〖中缺〗二年冬十月十有八日门生碣石王主敬谨。

    」〖2〗郑氏跋云:「右碑正书四行,行七字,诗一句。

    每字方四寸许。

    后二行款识,末一行年月,脱上年号,致难稽考耳。

    碑四边花纹,据瞿溥《日迟亭记》,系唐人诗刻,明代已断,今尚存两截。

    跋内明无籍贯。

    康熙《县志》称河东人,碣石在今山东武定府海丰县黄河入海处,古河东地也,当不误。

    」「《府志》列宋诗,喜庆《志》并改《日致亭记》,取唐人)(『春远日迟』之咏为,昔人岂别有攷欤?

    留俟知音。

    」杨明为唐人抑为宋人,尚难确定,今姑录出以备考详。

    又按:《南部新书》卷丁有王主敬事迹,未知即诗后题识者否。

    据劳格《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一云,王主敬即王上客,高宗时人,事详《刘宾客外集》卷九《王倰神道碑》及《太平广记》卷二五○引《两京新记》。

    )。

  • 忆潼关

    徐夤 〔唐代〕

    洞壑双扉入到初,似从深穽覩高墟。

    天开白日临军国,山夹黄河护帝居。

    隋炀远游宜不反,奉春长策竟何如。

    须知皇汉能扃𫔎,延得年过四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