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兀然无事(原卷缺题,不分篇段,现将分为十一首) 十一

    王梵志 〔唐代〕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高士奇《江邨销夏录》卷二黄庭坚书梵志诗卷○董其昌题云:「黄文节公书,世多摹本,又多赝本。

    生平所见,以此卷为灼然无疑。

    梵志诗较寒山更自奇崛,书亦近之。

    」)(此组诗,黄庭坚自跋不云为王梵志作,至董其昌作跋时始断为王梵志作,实误。

    此诗为唐大历间衡岳僧明瓒〖即懒残〗作,见《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南岳总胜集》卷下、《林间录》等书。

    诸书异文较多,另参《全唐诗续拾》卷十五。

    另项楚对此有考证,文刊《中华文史论丛》。

    又原诗为长诗一首,此处析为十一首,亦未允。

    )。

  • 回波乐 一○三

    王梵志 〔唐代〕

    夫妻拟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个,小弱未中使。

    衣破无人缝,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来,不肯缝补你。

    入户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遗啾唧,阿娘嗔儿子。

    家内既不和,灵神(张将二字互乙)不欢喜。

    后母即后翁,故故来相值。

    [□□□□□],故来寻常事。

    欲得家里知,孤养小儿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录自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刘复辑《敦煌掇琐》三○,原件编号为伯三四一八。

    据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卷五参校。

    张氏另参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苏二八五二卷点校。

    )(按:刘复《敦煌掇琐》目录谓此卷卷残,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养年辑《全唐诗续补遗》卷二据以选录十首。

    今将童氏未录者全部录出,合计共得诗四十二首,不及刘氏所言之数,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刘氏于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写完。

    」然细审诗意及押韵,似第十七句脱去,全诗已抄完。

    原卷首残尾不残。

    按:上录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录五言诗,原皆不题作者。

    张锡厚考为王梵志作。

    然此组诗内容与王梵志诗有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讨论。

    今姑从张说,录存于王诗之末,以俟考详。

    )。

  • 回波乐 一○二

    王梵志 〔唐代〕

    吾家昔富有,你身穷欲死。

    你今初有钱,与吾昔相何(张改作「似」)。

    吾人乍无初,还同[昔](借)日你。

    可[惜](借)好靴牙,翻作破皮底。

  • 四五

    王梵志 〔唐代〕

    逢人须歛手,避道莫前荡。

    (一本作「汤」。

    )忽若相冲着,(「忽若」,斯三三九三卷作「忽然」。

    )他{弓|一/虫}(郑本作强。

    )必自伤。

  • 八五

    王梵志 〔唐代〕

    寻常懃念善,(「善」,伯三七一六、斯三三九三卷作「佛」。

    )昼夜受书经。

    (「受」,伯三五五八卷作「爱」。

    )心里无蛆儜,何愁佛不成。

  • 九一

    王梵志 〔唐代〕

    家贫从力贷,不得嬾乖佣。

    (「佣」,伯四○九四卷作「慵」。

    )但知懃作福,衣食自然丰。

  • 诗(幷序) 八十七

    王梵志 〔唐代〕

    敬他还自敬,轻他还自轻。

    骂他一两口,他骂几千声。

    触他父母(诤)讳,他触祖公名。

    欲觅无嗔根(项校「报」),少语最为精。

  • 诗(幷序) 七十五

    王梵志 〔唐代〕

    兀兀身死后,冥冥不自知。

    为人[何](可)必乐,为鬼何[必]悲。

    [竞](竟)地徒张眼,诤官慢竖眉。

    窟[里](裹捋)长[展](鹿)脚,[将]知我是谁(友)?

    (均从项校)。

  • 回波乐 三十八

    王梵志 〔唐代〕

    大丈夫,性识本清虚。

    无心妨世事,触物任情居。

  • 回波乐 七十三

    王梵志 〔唐代〕

    父母生儿身,衣食养儿德。

    𫏐托寄出来,欲似相便贷。

    儿大作兵夫,西征吐蕃贼。

    行后浑家死,廻来觅不得。

    儿身面向南,死者头向北。

    父子相分擘,不及元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