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山〔元代〕

    山(一二一四~一二八七),字元高,丰城(今属江西)人。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历知新喻县,永州司户,南安军司理。

    入为刑工部架阁文字,累迁国子正,出通判瑞安府。

    入元,曾提举江西学事,以事去职(本集卷三《东湖拜朔非礼去职诸生以诗留行……》),退老东湖之上,扁读书室曰稼村,学者称稼村先生。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

    有《稼村类稿》三十卷,其中诗三卷。

    事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及附录行状。

     王义山诗,以明正德十一年王冠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黄哲〔元代〕

    (?—1375)元末明初广东番禺人,字庸之。元末,何真据岭南,开府辟士,哲与孙蕡、王佐、赵介、李德并受礼遇,称五先生。朱元璋建吴国,招徕名儒,拜翰林待制。明洪武初出知东阿县,剖决如流,案牍无滞。后判东平,以诖误得罪,得释归。后仍追治,被杀。尝构轩名听雪蓬,学者称雪蓬先生。工诗,有《雪蓬集》。

    缪鉴〔元代〕

    汴梁人,居江阴,字君宝,号苔石。躬行孝弟,乐施与。不求仕进,以诗酒自娱。有《效颦集》。

    吴澄

    吴澄〔元代〕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1-2]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张鸣善

    张鸣善〔元代〕

    张鸣善 元代散曲家。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属山西),家在湖南,流寓扬州。官至淮东道宣慰司令史。填词度曲词藻丰赡,常以诙谐语讽人。张鸣善身处元末丧乱之际,深感现实的动乱与污浊,因此多有刺时之作。

    王和卿

    王和卿〔元代〕

    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刘埙〔元代〕

    (一二四○~一三一九),字起潜,号水云村,南丰(今属江西)人。

    入元后,年五十五为建昌路学正,年七十为延平路儒学教授。

    元仁宗延祐六年卒,年八十。

    有《隠居通议》、《水云村稿》。

    事见《吴文正集》卷七一《故延平路儒学教授南丰刘君墓表》。

    今录诗十四首。

    张翥〔元代〕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与恭〔元代〕

    与恭字行己,号懒禅,上虞人。馀姚九功寺僧。

    杨梓〔元代〕

    杨梓(1260~1327) 元代戏曲家。海盐澉浦(今渐江海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