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炎昶〔元代〕

    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

    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

    宋亡,与同里江凯隠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甆,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

    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

    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

    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李思衍〔元代〕

    衍(?~一二九○),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余干(今属江西)人。

    宋时事迹不详。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伯颜率元兵渡江,以思衍权乐平,寻授袁州治中,入为国子司业。

    二十五年以礼部侍郎奉使安南(《西岩集》卷一二《沁园春》),还授浙东宣慰使。

    二十七年召入觐,拟拜南台御史,以疾卒。

    有《两山集》、《天南行稿》,皆已佚。

    事见《元诗选》二集《两山稿》、清同治《余干县志》卷一一。

    今录诗二十五首。

    陈杰〔元代〕

    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

    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

    历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

    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

    宋亡,隠居东湖。

    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补》),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四卷。

    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一六有传。

     陈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残本《永乐大典》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杨公远〔元代〕

    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

    善诗工画。

    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

    有《野趣有声画》二卷。

    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胡祗遹〔元代〕

    胡祗遹(zhī yù)(1227—1295)字绍闻 ,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所至颇具声誉。胡祗遹后召拜翰林学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辞归。卒,谥文靖。《元史》有传。祗遹学出宋儒,著述较丰,著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文,为研究元曲之珍贵资料。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

    史九散人〔元代〕

    暂无简介

    方凤〔元代〕

    (一二四○~一三二一),字韶卿,一字景山,号岩南,浦江(今属浙江)人。

    宋末入太学,应礼部试不第,后以恩授容州教授,因宋亡未赴。

    归乡,名其斋为存雅堂,学者称存雅先生。

    与寓浦阳之谢翱、吴思齐等结为汐社,联络故老,期望恢复。

    元至治元年卒,年八十二。

    遗诗由门人柳贯选刊为九卷,已佚。

    清初,同邑张燧掇拾群书残剩诗文,编为《存雅堂遗稿》十三卷,于顺治十一年刊刻。

    事见明宋濂《浦阳人物记》,清乾隆《浦江县志·文苑》有传。

     方凤诗,以清雍正二年补刻本为底本。

    补刻本补入的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爱山〔元代〕

    曲家有李爱山、王爱山,此人或为其一。

    张雨

    张雨〔元代〕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号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石君宝〔元代〕

    石君宝,(1191—1276年),元代戏曲作家。姓石,名德玉,字君宝,女真族。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逝世,享年85岁。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著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另7种皆佚。《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罗浮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