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元代〕

    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生年据本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因母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为临安府教授。

    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

    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

    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遗著由子将孙编为《须溪先生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

    《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

     刘辰翁诗,《须溪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为第一卷。

    《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秋馆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为第二、三、四、五卷。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张炎〔宋代〕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范仲淹

    范仲淹〔宋代〕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王梵志〔唐代〕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

    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

    去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

    经三年,其瘿朽烂。

    德祖见之,乃剖(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

    德祖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语之。

    (二字作告)因名曰:「林木而生曰梵天。

    」后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我家长育)可姓王也。

    」梵志乃作诗示(讽)人,甚有义志(旨),盖菩萨示化也。

    (《太平广记》八二,参以《永乐大典》六八三八[王]字韵引《桂苑业谈·史遗》。

    )○《云谿友议》下《蜀僧喻》云:「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悟,别吟以王梵志诗。

    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诗二首》,注云:「梵志体。

    」。

    郭沫若

    郭沫若〔近代〕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武则天

    武则天〔唐代〕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佚名〔先秦〕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唐温如〔元代〕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全唐诗》以为其晚唐人,据考证为误。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等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在上面移植南宋故宫冬青树为标志。珙豪于诗。 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