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16 / 2911页 - 朝代
赵善括〔宋代〕
括,字无咎,号应斋居士,寓隆兴(今江西南昌)(《应斋杂著》卷二《迓黄枢密知隆兴府启》)。
太宗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七)。
第进士。
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常熟。
七年,通判平江府(宋《重修琴川志》卷三)。
淳熙间历知鄂州、连州、常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二五、三八、五五)。
后入荆湖北路转运使幕。
有《应斋杂著》,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六卷,其中诗一卷。
事见《诚斋集》卷八四《应斋杂著序》。
赵善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苏舜钦〔宋代〕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吕不韦〔先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石介〔宋代〕
(一○○五~一○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
尝讲学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释褐郓州观察推官。
景祐元年(一○三四)调南京留守推官,三年代父远官嘉州军事判官,旋以母丧归泰山。
庆历二年(一○四二)召为国子监直讲。
四年,擢直集贤院,不久通判濮州,未赴。
五年卒,年四十一。
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石介诗四卷,以清光绪十年刊潍县张次陶藏影宋本为底本。
校以清康熙五十五年燕山石氏刻本(简称石本),康熙四十九年徐肇显刻本(简称徐本),清乾隆五十七年剑舟居士钞校本(浙江图书馆藏,简称剑本)等。
王肃〔魏晋〕
(464—501)北魏琅邪临沂人,字恭懿。王导后人。仕南齐为秘书丞。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父兄为齐武帝所杀,乃奔魏。在魏甚得孝文帝器重,授大将军长史。以破齐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宣武帝时,累封昌国县侯,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卒谥宣简。
庄周〔先秦〕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