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作者
10 / 365页 - 朝代
包融〔唐代〕
润州人一云湖州人。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
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
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
融诗今存八首按唐《艺文志》,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曲阿有余杭尉丁先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潮、校书郎张翚、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戭,句容有王府参军殷遥、硖石主簿樊晃、横阳主簿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处士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侹、武进尉申堂搆十八人,皆有诗名,殷璠汇为《丹阳集》。
今存者包融以下十五人,储光羲别见,张彦雄、马侹无考,申堂搆止存句。
李昂〔唐代〕
唐文宗李昂,穆宗第二子。 初名涵,封江王。 宝历二年,即位。 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 顾谓左右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每试进士,新裁题目。 及所司进所试,披览吟咏,终日忘倦。 延学士于内庭,讨论经义,好制五言,古调清峻,常欲置诗博士。 李珏言:“今翰林学士皆能文词,且古今篇什,足可怡悦。 ”圣情乃止。 又尝与宰相论诗之工拙,郑覃曰:“诗之工者,无若《三百篇》,皆国人作之以刺美时政,王者采之以观风俗。 后代词人,华而不实,无补于事。 ”帝甚重其言。 在位十三年,谥曰昭献。 今存诗七首。
皎然〔唐代〕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刘昭禹〔唐代〕
禹,字休明,桂阳人一云婺州人。
在湖南,累为县令,后署天策府学士,终岩州刺史。
集一卷,今存诗九首。
刘昭禹,字休明,桂阳人一云婺州人。
在湖南,累为县令,后署天策府学士,终岩州刺史。
集一卷,今存诗九首。
虞世南〔唐代〕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李端〔唐代〕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