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

沈尹默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沈尹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265篇诗文

人物生平

人物简介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1971年6月1日,备受"文革"迫害的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

曾任职务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着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出版主要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北大岁月及影响

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后,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会长是书艺书论双臻、蜚声书坛、深孚众望的沈尹默教授,其影响在北大代代相传。沈尹默除了在书法创作实践致力于弘扬帖学以外,还花大心血以北大、上海为中心培养了大量的书法精英人才,渐行渐远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沈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第一位“书法研究会”的领导人。沈先生书法有三大功绩:一是沈尹默成为了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而又全身心地在书法被边缘划时代坚持书法大业,努力实现书法的伟大复兴,为身体力行推进书法文化发展的第一人。第二,重视书法研究会的研究功能,进而推进国际化书法的发展,促成了多次中日书法展,功不可没。第三,把书法从晚清文人的馆阁体中解放出来,变成了20世纪中国书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书法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大燕园书画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应运而生。会长李志敏上承沈尹默遗绪,思有所发扬光大:下启燕园之新秀、务求其根深叶茂。取精用弘,任重道远。他德、艺、论俱佳,冠绝燕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书法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不愧为沈尹默以后的后继者。在沈尹默的影响下,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评点:“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艺术特色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人物故居

故居是沈尹默自1946年从重庆东归即租赁此屋至1971年病故。1987年沈夫人褚保权向虹口区人民政府请求自费筹办故居,并于1988年7月得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虹口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并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区文化局资助下,1988年10月故居经修缮落成,1990年10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属民办公助性质,划归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协助管理。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虹口区海伦路504号的沈尹默故居,是沈老人生中最后25年的居住地。 虹口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出资20万元用于故居修缮,并对故居展览重新布局。修缮后的沈尹默故居,面积达到190余平方米。此次对外免费开放的展室主要集中在一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一代清才书法家”“老树逢春也著花”。

故居规模

故居是一座北朝南三层楼房,清水外墙,黑色的门旁悬挂着沙孟海题写的“沈尹默故居”木雕直匾,门厅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横额“沈尹默先生故居”。占地面积9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故居陈设

故居一楼原会客室与餐厅分别辟为陈列室,二楼书房与卧室保持原样,三楼仍为储藏室。一楼展厅呈横“8”字型。厅内安放着一尊玻璃钢的沈尹默半身塑像,通体洁白,上有李力群“一代风骚”行书题词,展厅共有六大块版面组成,内容六个部分:我党早期挚友;五四文化先驱;书坛一代宗师;领袖赞赏自书;伉俪砚边情深;毕生精通书法。有沈尹默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于右任、郭沫若等交往活动的照片,沈尹默凝神执笔的大幅工作照片,有沈尹默长年临摹的名碑书帖,各地出版的沈尹默墨迹、手稿和论著,展柜里陈列着毛泽东1950年12月26日签署的任命沈尹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的委任状,周总理签发的任命沈尹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的原件,还有沈尹默生前使用过的一套文房四宝、图章等珍贵实物。

二楼西侧为卧室,东为书房,书房中有沈尹默与夫人的合影照,两旁悬挂着“艰苦自得力,金石不随波”的沈尹默手书的对联,墙上还有多幅沈尹默书法精品和一幅竹画镶嵌在玻璃镜框里。书房中的书架、沙发、桌椅、笔砚等均保持原样。至1991年底,故居珍藏文物史料、照片计有200余件。故居工作作人员利用馆藏资料出版了《沈尹默书小草千字文传》、《尹默二十年祭凝静》等书刊。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沈尹默的诗文
  • 减字木兰花・题寄庵词卷二首

    沈尹默沈尹默 〔近代〕

    蘋花桥畔。

    可奈垂杨鸦噪晚。

    却话巴山。

    听雨焚香未是閒。

    生花笔在。

    老玄声名犹可爱。

    长住吴城。

    从古词人最有情。

    翰林风月。

    千载如斯何用说。

    旧样翻新。

    看取嵚崎一代人。

    兰苕碧海。

    翡翠鲸鱼咸自在。

    装点河山。

    正要新词被管弦。

  • 谱琴猎得两獐因赠

    沈尹默沈尹默 〔近代〕

    入世端须有杀机,健儿身手未应非。

    生更忧患言难好,祸及禽鱼事已微。

    饮血黄獐刚耳热,突林双雉又心飞。

    南山有虎仍当道,更请从君猎一围。

  • 秋明室杂诗(五十二首录三十)

    沈尹默沈尹默 〔近代〕

    读书无近功,浸淫义乃见。

    简编三绝韦,意精易可赞。

    轻浮矜一知,文字黠者衒。

    安足致世用,遂为世所贱。

    有书如无书,识者同一叹。

    束书更不观,事功方炳焕。

    寒冻与暑铄,困人人鲜怒。

    小苦至大顺,天道行之素。

    时令即有乖,终必复常度。

    是以民信天,于天无所忤。

    虽死而无怨,文王法天故。

    老马嘶故枥,残蝉咽柳条。

    安得复嘒嘒,犹自思萧萧。

    异形有同心,百感共一遭。

    气结不能言,万里寒刁骚。

    处世既非易,自处良复难。

    日旰不甘食,披衣起夜阑。

    皇皇欲何补?时逝力亦殚。

    古来贤达人,引酒强自宽。

    老松卧云壑,萧瑟生风湍。

    宋固有南北,唐亦分三四。

    六朝与两汉,杂然竞鼓吹。

    其实实诗论,止一非有二。

    一言以蔽之,托兴以言志。

    所贵无邪思,浅深随文字。

    合作自有人,未因时代异。

    少读涪翁诗,每发下士笑。

    晚学差有味,犹愧未闻道。

    寥寥千载间,斯人惜怀抱。

    森泓不可言,悲深知语妙。

    一念生参差,万端付怠惰。

    腾腾十二时,并作一日过。

    连山屹不移,澄江净莫唾。

    相看不相涉,眯目飞尘堁。

    礼乐在衣食,道义出冻饿。

    为己抑为人,兼独两无那。

    昔嘲夷齐阵,今遂无一个。

    此辈诚清流,旋供浊流涴。

    彼哉求田人,亦就床下卧。

    光辉烂朱阁,摩天插云里。

    平陆忽掀簸,墙宇倾欲圯。

    阁上戏明琼,酣嬉谁家子?翻翻巢幕燕,火炎无全理。

    谁无骨肉爱,愤然挟之起。

    独醒众已醉,宁故别人己。

    推枕起徬徨,世事何遽尔!吾生诚苦晚,纷然欣多遇。

    瞻前非一新,察往非一故。

    损益今攸为,因革古所具。

    只此斟酌间,遂成当世务。

    向来注六经,安知无谬误?圣贤蓄德音,读者在章句。

    世情得失间,蹙蹙靡所便。

    达人解其会,作《易》写忧患。

    日月昭明示,阴阳复幽赞。

    理静无悬殊,迹动有异变。

    易简得要约,三《易》还一贯。

    远说固莫穷,近察察可见。

    无为心眼役,离经成虚玩。

    黄流接混茫,浩浩下泥沙。

    九曲如有让,千里谁能遮?怀哉利济功,漂溺复无涯。

    始以一线源,纳彼万派差。

    不息成其大,感之长咨嗟!风吹庭前树,不复分昨今。

    花花更新朵,叶叶生旧阴。

    月照堂上樽,何由别浅深。

    朱颜映潋滟,华发看侵寻。

    泠泠七弦琴,寥寥万古心。

    一弹再三叹,持此感知音。

    灼灼鸡冠花,昂然当阶前。

    凉飙翻岂动,秋阳曜更妍。

    泯彼开落迹,无为图画传。

    杂之百卉间,所立卓不偏。

    向来绝品题,此事或当贤。

    小草守本根,而不殉世情。

    庭野无二致,古今同一荣。

    每被秋霜杀,还共春阳生。

    践踏随所遭,俯仰岂不平!寻常乃如此,松柏有高名。

    团枝非一实,连林非一花。

    风翻明胜锦,霜垂烂若霞。

    狂蜂不禁入,好鸟还思家。

    正为色味来,此事堪咨嗟!渊明但饮酒,诗成倩人书。

    既书还阁置,所怀良已舒。

    翻从千载下,津津味其馀。

    好鸟鸣林间,枝条仍扶疏。

    三复当日言,不乐复何如!人生忧患间,非病即惊老。

    神意固有馀,形骸难久好。

    白日去堂堂,悲叹迹如扫。

    赴此百年期,终须一日保。

    霜风惊草木,叶落还归根。

    流水赴大壑,不复顾其源。

    此自何得丧,百虑煎精魂。

    悠游可卒岁,世事难具论。

    西风飘落叶,哀蝉噤无声。

    严霜杀百草,唧唧寒螀鸣。

    岂不感气候,而能持素情。

    微物有如此,因之念平生。

    风前芙蓉花,既开卷始落。

    霜下黄金英,枝头乾灼灼。

    春红岂不好,分飞意落漠。

    生死还相保,感念平生约。

    夜雨怨巴山,巴山那得知!巴山常夜雨,未异从来时。

    悠悠古人心,沈沈今日思。

    且莫论古今,但咏西窗诗。

    喔喔鸡相和,闻知非恶声。

    细雨洒灯前,夜窗殊未明。

    万里有同心,千载无异情。

    感兹不能寝,起坐何由平!蜀道最崎岖,难于上青天。

    气流有波折,御风善泠然。

    涉滩更陟岭,动成溺与颠。

    有迹终可辨,世路谁能便?心兵久已起,谈笑方樽前。

    绮窗紫霞怀,王母妙颜开。

    谁能轻万里,一上昆崙来!蟠桃满玄圃,圆月临瑶台。

    似闻天上乐,还为人间哀。

    长谣思周穆,当时亦费才。

    至动叹逝水,至静仰高山。

    山水各动静,人意参其间。

    俨若握枢机,息息遂相关。

    一身备万物,行之宁匪艰!江北望江南,迢迢俨千里。

    江南隔江北,盈盈但一水。

    将心托明月,并入流波里。

    流波青天色,夜夜情无已。

    一任往来风,吹波连岸起。

    岸上依楼人,脉脉当会此。

    斯人非圣贤,差失孰能免。

    观过可知仁,是非难骤辨。

    贻害固在恶,败绩或因善。

    流弊每易滋,安得不加勉!中夜弹鸣琴,阮公起徘徊。

    无夕不饮酒,陶令胡为哉?一灯照暗室,五字蕴奇才。

    今情殊未已,古意却渐回。

    持此一卷书,叩彼千载怀。

    佳城闭已久,郁郁谁为开?多难历诈虞,鸟兽可以群。

    礼法日以疏,野性日以亲。

    未要返三古,正尔任其真。

    世间事文字,辨析方斤斤。

    循发视所亲,终焉墨而止。

    正以无言词,弥复有情理。

    苍黄随所染,荣辱一弹指。

    天人将何由,唯当尽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