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涤洞
名山閟灵府,隐士此寻真。
仙去空遗鼓,云扃不见人。
川源世上异,日月洞中春。
欲出虚无境,应修有待身。
(见《洞霄诗集》。
)(〖1〗邓牧《洞霄图志》卷二《山水门·大涤山》条:「大涤山,在宫〖指洞霄宫〗北,凡四峰,于九锁内最为巨山。
西洞据其领,石室出其半,天坛冠其颠,皆山中胜处也。
是山以洞名之。
旧志谓大可以洗涤尘心,故名大涤。
……元同先生剑履瘗山下。
」〖2〗又《洞霄图志》卷三《洞府门·大涤洞》条:「大涤洞在宫西北半里。
《茅君传》云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涤元盖之天。
周围四百里,……相传元同先生入游,见龙麟异境,花木鲜繁,自华阳而归〖望按前文有云:与华阳林屋邃道通〗。
洞门石鼓,广可寻丈,扣之逄逄有声。
」)。
-
酬刘侍御过草堂
畴昔隳世网,就闲栖远林。
岂谓轩车客,来过涧壑深。
既怀康济业,仍许隐沦心。
灵液充甘饮,松风代鸣琴。
晤言不可极,真兴何愔愔。
贻我方来偈,自然生玉音。
予慙乏琼玖,无以报兼金。
他日思良会,含情时永吟。
(见道士孟宗宝集虚编《洞霄诗集》。
)。
-
居天柱山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瀛奎律髓》卷四十七《释梵类》。
)(见陈起《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后集》卷上。
)。
-
看牡丹(见《唐僧弘秀集》卷五。按《全唐诗》作僧谦光诗,题作《赏牡丹应教》。诗中「毳」字,《全唐诗》作「衲」,「趣」作「事」,)
空(「髪」作「鬓」,「是」作「似」,「曳」作「异」,「晚」作「晓」,「待」作「对」。
谦光,金陵人,有才辩。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五据《分门纂类唐歌诗》、《唐诗纪事》卷七六录此则,今删彼存外。
《全唐诗》作谦光,所据为陶岳《五代史补》卷五。
另《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五灯会元》卷十、《苕溪渔隐丛话》卷五七、《释氏稽古略》亦收作文益诗。
〗)。
-
元孚五十年前游天台宿建公院登华顶攀琪树观石桥之险绝缅怀昔游因为绝句寄知建长老兼呈台州王司马
天生石月架空虚,树缀龙髯子贯珠。
三十年前已攀折,建公曾到上方无。
(见明陶宗仪《古刻丛钞》。
)(诗下原署曰「上都左街保寿寺文章应制内供奉大德元孚」。
又《宝刻丛编》卷十五有《唐房田寺经藏院记》,云唐崔龟从撰,僧元孚书,会昌二年立。
则元孚者,武宗提人也。
)。
-
失题
东上波流西上船,桃源未必有真仙。
干戈满目家何在,寂寞空山闻杜鹃。
(见《江南余载》卷下。
南唐开宝末诗也。
)(〖1〗《江南余载》:「开宝末,长老法伦梦金陵兵火四起,有书生朗吟曰〖诗不重录〗」云云。
)。
-
题失
祇应天上路,不为下方开。
道既学不得,仙从何处来。
(〖1〗按此诗见宋郑文宝撰《江南余载》卷下,《知不足斋丛书》本。
《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七收许坚诗五首,又卷八百六十一仙卷亦收五首幷句,其中两句曰「道既学不得,仙从何处来」。
即此诗之后两句,盖《全唐诗》缺其前半。
〖2〗《江南余载》:许坚往来句曲庐阜之间,草装布囊,或卧于野,或和衣浴涧中,萧然不接人事,独笑独吟而已〖余畧〗。
)。